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3的文章

分身術

假如你在街上遇到上下半身都分開了的人,還向你走近!你會有甚麼反應? 魔術師Andy Gross 把自己分開了兩截,走到街上嚇人,而途人的反應是……     以上手法令我想起另一個 甩頭 魔術,如果這兩個魔術可以同時進行,驚嚇效果相信會更大! Also posted on Leibby

笑一笑,世界更美妙

遇上不相識的人,若要單從相片判斷他的性格,我們普遍把木無表情的人判斷為冷漠,把笑容滿面的判斷為親切。除了估計別人的性格,有研究發現被拍照時笑得較多的人會長壽一點,原來笑容還可估計別人的壽命,回顧自己的相片,你又有多少張是少得見牙不見眼的呢? Abel 和 Kruger (2010) 找來1950年代的棒球員照片,並把它們分為三大類 - 沒有笑容、微笑及大笑,計算他們的婚姻狀況、BMI、退休年齡、學歷等因素後,仍得出大笑組成員較長壽的結果;150名球員在研究進行時已離世,其中63名沒有笑容的平均只有72.9年壽命,而64名微笑及23名大笑的分別有75年及79.9年壽命。 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肯定情緒會影響人的心理及生理狀態,不同研究指出正面情緒與穩定的婚姻,甚至有良好的頭腦及人際關係有關,也許人的身心狀態都維持健康時,壽命自然會較長一點。 所以……笑下啦!香港人! Edited on Leibby August 7, 2013

競爭與作弊

 7月又到放榜的月份,莘莘學子中有不少都以升讀八大政府資助學位為目標,7萬名考生卻只有1萬5千學額,縱然「中學文憑試」已取消以往拉曲線的計分方法,但考生為求得一個學位,依舊要爭得頭崩額裂,有些考生為獲得更高成績,明知道公開考試監察嚴謹,仍不惜以身犯險,在考試期間作弊。 到底人在甚麼的情況下,才會選擇作弊呢?作弊與競爭又有沒有關係呢? Schwieren 和  Weichselbaumer 兩位學者在2008,為了研究競爭與作弊的關係,便邀請60多名參加者進行實驗,參加者須在電腦上完成指定迷宮,研究人員會按參加者完成迷宮的數量以金錢作獎勵。參加者劃分為兩個組別 — 正常及競爭,正常組別中參加者每完全一個迷宮便會獲得3元;在競爭組別中,每位參加者需與5名組員競爭,完成最多迷宮的那一名才會獲得獎賞,每個迷宮有$20的回報,相比起「正常組別」吸引多了。 研究人員暗地裡提供數個作弊的方法予參加者,其中最重要的是參加者最後以自行報告方式,寫下在30分鐘內完成了多少個迷宮,然後獲取獎賞。參加者並不知道每部電腦均安裝了監控程式,所以即使參加者說謊或期間以任何方式作弊,研究人員都瞭如指掌。 研究結果發現,競爭組別中表現較差的參加者選擇作弊人數為最多。報告指出,這些參加者很大機會因在找不到任何成功的機會,才會想盡辦法以不同方式作弊,結果跟以往研究吻合。 當問及有競爭好還是沒有競爭好?答案總是適度的良性競爭比沒有競爭來得好。 在香港,小朋友未出世媽媽要爭床位,出世後又爭奶粉,到小學經已開始爭「學位」;近年新聞報導有關小學派位,眼見某些家長得知小朋友未能派到第一志願,整個人崩潰似的,當小朋友看見自己的父母有如此反應時,他們心裡又有何感受呢? 在成長階段當中,似乎所有事情都要競爭,但當競爭強調個人成就時,人也許會變得不再顧及團體利益,有些人為避免失敗更會不顧後果,選擇「作弊」。筆者並不反對競爭,但當我們過份重視每次競爭的成敗,我們失去的可能更多。 Leibby Edited on August 14 2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