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3的文章

今餐吃甚麼?

每次外出吃飯,總會煩惱吃甚麼好。中西日意泰印韓越……在香港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,到決定了到那一間餐館用膳後,打開餐單,面對林林總總的食物名稱,頓時覺得自己患上「選擇困難症」,此時不用擔心,其實不少餐廳暗地裹已經幫你做了選擇! 業界大致上把食物劃分為以下四大類: 受歡迎 不受歡迎 高利潤 A B 蝕本 C D 身為食客我們留意的是A和C類的食物,但在商言商,餐廳當然會希望客人選擇A和B類的食物,於是餐廳會把B類包裝成A類,再貶低C類食物的價值,然後用盡各種手法說服食客消費,務求賺取最多利潤。 想說服顧客不一定要廢盡唇舌,簡單在餐單上做「手腳」,已能令你「上釣」。一名專門研究食物餐單的教授,發現我們不論我們閱讀餐的方法是怎樣, 都會被 格仔 、 J 圖片、標示、 粗體 及 顏色 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。 吸引食客留意後,再施展一些數字魔法 — 先讓食客看到價值天文數字的食物,再把高利潤的食物列在旁邊,在比較下,食客便會選擇看起來較便宜的食式,這樣正中下懷了。 以下是在Openrice 隨便抓下來的餐單,試試能否猜透它背後的玄機? 除了餐單的計劃,餐廳播放的音樂亦會影響你對餐飲的選擇,研究指出聽著古典音樂令人選擇較昂貴的酒精飲品;聽著法國或德國音樂令人選擇該國家的酒精;70-90分貝的流行音樂,則會令人選擇汽水為餐飲。最有趣的是,客人並不察覺到自己正受餐廳周遭的環境影響。 "The mind knows not what the tongue wants. - Howard Moskowitz " 在這個消費形社會,連吃東西都要經過一翻思考和計算,其實你的肚子可能只需要一碗白飯,少少菜和肉已很滿足。 References: Poundstone, W. (2010, January 21). Restaurant menu psychology: Tricks to make us order more. The Guardian 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guardian.co.uk/lifeandstyle/wordofmouth/

謎離藥謊

<<謎離藥謊>>講述Emily Taylor (Rooney Mara演)苦等四年與跟獄丈夫重聚,然而她卻因改變而有情緒困擾及自殺傾向。她的治療師Jonathan Banks (Jude Law演)聽取Emily的意願,處方了新藥Ablixa以減輕她的病情,不過Ablixa卻令Emily於夢遊期間殺害了自己的丈夫。Emily以精神障礙辯護,被判無罪;Dr. Banks 自此因身敗名裂。事件於別人眼中已告一段落,不過Dr. Banks 卻未能接受現實,認為事有蹺蹊…… 電影大致上分為兩部分,上半部分主要著默於女主角Emily的情緒狀態,以及鋪排Dr. Banks如何被在出事前後的轉變;有人認為電影前半段令人悶得發慌,我卻細味導演如何以細膩的方式描繪情緒受困擾的人,亦欣賞導演用心的地帶出Dr. Banks和Emily微妙的關係。下半部分筆鋒一轉,感覺變成偵探懸疑片。電影其中一位製片人是來自法醫精神科(forensic psychiatrist)  - Dr. Sasha Bardey,在探討疑犯心理及精神狀態如何影響法律對其制裁,這方面都較貼近現實,能令觀眾看得更投入。 謎離藥謊 X 抑鬱症 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 不少研究指出壓力和抑鬱有不同程度的關係(Kessler, 1997),不論負面的事件,如失去伴侶、工作、失戀,抑或正面的事件,如結婚、搬家、開始新工作,兩者均會為生活帶來壓力,有些人會抵受不了這些壓力,加上種種因素,慢慢發展成抑鬱病。戲中Emily本來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,隨著丈夫突然被捕,Emily的生活環境大大改變,家庭缺少了丈夫的支持,經濟有一定的困難,由三餐無憂變得要為家計工作,頓時間壓力大增;四年過後,Emily終於能與丈夫重聚,但她要協助丈夫重投社會,其壓力並沒有減少。Emily經常表現得沒精打采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,時而情緒低落,有自殺念頭,都是抑鬱病的病症。 "She (Emily) didn't just have the rug pulled out from under her, she had the rug, the home, the husband, the... her entire life gone, even the health

音樂是世界語言?

你聽音樂的時候,會否知道到它正在表達甚麼情感嗎?若你不懂得歌曲的語言,又能單憑音樂判斷這首歌是快樂還是哀傷嗎?常說音樂是世界語言,這句說話真的正確嗎? 有一研究報告以「音樂情感認知」為題,研究人類能否單從聽音樂辨別愉快、哀愁、害怕/驚慌三個最基本的情緒(Fritz,Jentschke, Gosselin, Sammler, Peretz, Turner, Friederici, and Koelsch,2009)。為了證明音樂能夠傳達不同的情緒,研究人員邀請了兩班文化截然不同的人參與實驗 - Westerner (西方人)及Mafa (喀麥隆的其中一個少數民族,一個近乎與其化文化隔離的原始部落,這樣能確保Mafa從來沒有從其他途徑,如電視電影,接觸西方音樂)。研究人員安排西方人和Mafa進行了以下兩個寶驗。 實驗一: 根據以往的研究指出拍子和音調均會影響人對音樂的詮釋,於是研究人員安排參加者聽數段不同節拍及音調的純鋼琴音樂,然後參加者須於下圖圈出他們認為音樂所帶出的情緒。 研究發現無論西方人或Mafa均認為節拍較快的音樂是表達愉快的情緒,相反慢的節拍被視為害怕,而衰傷則與節拍無關;音調亦是一個影響樂曲的重要因素,參加者認為大調和快樂相關,小調和害怕相關,而含糊不清的音調則與衰傷有關。 實驗二: 研究人員預備了14段的西方音樂及10段的Mafa音樂,除了運用原曲外,研究人員亦為音樂進行了特別編制,例如反轉原曲或調整原曲的音調等,參加者聆聽每段音樂後,均會利用以下圖表記下他們的情緒。 如上文提及,西方人和Mafa從未接觸過雙方的音樂,所以理論上當他們聆聽對方音樂的時候,他們並不能辨別那段音樂是原曲還是經改編的。   以下為其中數段音樂,大家可以試聽一下。 音樂1 音樂2 音樂3 音樂4 音樂5 音樂6 相信大家都指出那段是西方音樂的原曲及編曲,但Mafa的音樂呢?你又知道那段是原曲嗎?(答案在文章末段)。實驗結果顯示,西方人和Mafa均喜歡原曲遠多於改編曲,研究人員解釋改編歌曲把原本音樂帶出的訊息干擾了,人們聽落覺得不自然,而且不能準確接收到音樂的情感,所以參加者傾向喜歡原曲是非常合理。 最後為大家簡單介紹Mafa的音樂,下圖為Mafa的樂器。在吹奏這件樂器同時,樂師需要配合跳舞或跑動,而且還要以

南海十三郎 x 瘋子的世界

南海十三郎這部經典的舞台劇,一直都很想到現場欣賞,今年第三度重演,當然不會錯過此機會!故勿論當中情節是否與事實相附,此劇高潮迭起,情節扣人心弦,的確令觀眾看得如痴如醉,絕對值得入場一看。 此劇本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,先以懸念的手法切入十三郎 - 江譽球的生平事蹟。江譽球小時候跟父親的對答顯盡其跳皮及難以相處的性格,當年的他口才已經相當了得;成長期間,更以「過目不忘」的能力考進港大醫科,亦在此遇上一生中至愛 - Lily,為了求得美人歸,不惜放棄學業,隻身跑到上海,旁述稱這成為了 江譽球一生的轉捩點。 假如江譽球沒有遇上Lily,他便不會回家鄉撰曲、不會加入覺先聲劇、不會成為「南海十三郎」、更不會變得瘋瘋癲癲…… 南海十三郎 x 瘋子的世界 心理學有一本聖經名叫 DSM,它收錄了不同「病」的症狀,根據這本「聖經」便可判斷你是否患了「精神病」。我經常都在想,到底這「精神病」的條件由誰定出來的?當全世界看見A畫面時,你卻看到B;別人認為你該做C,你卻偏要做D;漸漸人們覺得你相當怪異,甚至認為你是有病! 南海十三郎令我想起瘋子的世界一書,書中描述「精神病」患者的故事,簡單的寫出精神病患者的世界。 「他到底是真癲?假癲?或是從來都沒癲過?只有他自己知道……」 不單只十三郎,到底我們一直認為的「精神病人」,是否真的有病?也許在他們眼中,其實我們才是有病的一群。 劇中有一幕薛覺先命人帶瘋癲的十三郎回家中,希望他能過一些「正常人」的生活,要求他洗澡,十三郎回應 「我經常洗,洗心, 做人最要緊是心淨就得啦 」 你能說十三郎錯嗎?薛覺先的徒弟眼見十三郎如施抗拒薛先生的好意,便好言相勤薛覺先 「既然他覺得流浪街頭才快樂,何必要強留在家中呢?」 ,既然「精神病人」樂於活在自己的世界內(前提是他沒有危害他人性命),我們何必要「醫」他們,何必要令他們過一個自己不願過的人生呢? 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  其實做人用不著看得太清楚 甚麼什都看得那麼清楚,那是很痛苦的!」 的確有時做人糊里糊塗,可能活得更愉快 感想 劇中最令我感慨的是最後十三郎得知父親於三反五反中期間過身後, 從寶連寺下山的一幕,他邊下山邊說「事到如今出世即入世,生即係死死即係生。」 最後離開了這個世界,由38歲「瘋瘋癲癲」的活到75歲....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

Iron Man 3 (2013)

Iron Man 3 X PTSD 假如你是Marvel 漫畫迷,或期待入戲院享受觀感刺激,Iron Man 3 並非你杯茶。 第一集Iron Man 原來已是2008年,當年覺得題材新鮮,但已忘記了劇情,沒有留下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,唯只記得Robert Downey Jr.演活了Tony Stark這角色。自大、自戀、高傲、極度聰明。上兩集雖然有講述少許Tony的內心世界,但不及第3集來得深入。 Iron man 3 的故事發生在 Avengers 之後,沒有人知道Tony 怎樣能從黑洞中返回地球,亦不知道他在宇宙中遇到甚麼事情,但自始他便不時感到焦慮,亦有失眠的情況。 Tony於本集完全呈現了「創傷後心理壓力後遺症」(PTSD)的症狀,主要包括: 1. 以不同形式再次經歷創傷事年輕(例如發夢,忽然閃過片段,而每次都會感到強烈的生理反,即心跳加速、流汗、肌肉崩緊等等) 2. 避免會令患者記起來事件的地方、活動、甚至人物;更嚴重的會有情感分離(emotionally numb/ detached feeling from others)或對日常生活缺乏興趣 ( 雖然Tony 本身都十分detached XDD ) 3.經常感到焦慮、情緒波動較大,如容易感到憤怒;精神難以集中,長期處於警覺狀態 今集Iron Man 似乎想跟大家說,超級英雄跟普通人一樣會「生病」,一個超級理性的頭腦,一但遇上情緒問題,就會像台中了毒的電腦,運作會出現問題 觀眾是次能看到Iron Man較人性化的一面 。 題外話: 常說「講故勿駁故」,英雄片總有說不過通的地方,整體我覺得也不錯。有人或會Madarin這角色失望,我卻覺得今次出現的人物都十分有趣,真的很想對每一個角色都進行心理分析 :D References: http://www.helpguide.org/mental/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_symptoms_treatment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