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The Will to Build....The Will to Stay!


「樓城 The Will to Build 2015 立夏版」為引錄劇場,團隊就著不同的事件訪問了相關人士,然後引用受訪者的對話構成了這齣話劇。

「樓城」探討香港人與空間、生活節奏、歷史變遷等的故事。全場近兩個小時共十九幕,每一幕都帶出不同的訊息,
有感導演及編劇不想浪費被訪者的一字一句,完場時導演亦坦白承認,實在有太多對話未能放進劇本當中。因為導演想講太多,整套劇可能令觀眾看來有一種鬆散的感覺,有趣的是,由於被訪者均來自香港不同地方,跟我(們)活在同一個地方及空間,總有某些對話及場景都引起觀眾的共鳴。亦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,各人對話劇都有不同的思考,對話劇深刻的地方都略有不同。
人到底需要幾多空間才足夠呢?
話劇開首,一名男演員拿著一枝花想獻給女演員,不過,女演員並沒有接過,反而互相推撞;這幕實在令我費解,想不到劇的尾聲會帶來一個我意料之外的答案(賣個關子先)⋯⋯

旁白形容自己是一個很喜歡說話的人,但他來到這個城市(香港),第一個說話的是一隻狗。我本來以為真的是一隻狗,聽下來卻覺得,他所指的「狗」,似乎是每天營營役役的打工仔,感覺很悲哀。狗:我地無晚餐呢樣野架。

五十年代初國共內戰,大量難民湧到香港,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寮屋;一場大火興建了第一橦公共房屋,當年聲稱屬於暫時性,想不到今天美荷樓仍然存在。相較於寮屋的環境,能入住徒置大廈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公屋慢慢開始興建起來,香港都逐漸發展成一個國際都會。

香港人成長於撤頭撤尾的資本主義城市,我們都習慣了凡事算都盡、賺到盡。外出吃飯時,食肆座位總是擠擁,面對面一起吃飯,會出現頭碰頭的狀態;很多時吃飯都要限時,有時想找個舒適的地方坐耐一點,能夠與朋友靜靜傾談,其實都頗困難。

我跟大部分的香港人一樣,住在一個麻雀雖小,但五臟俱全的地方,我從來都想像不到自己擁有一間房是怎樣,不過我知道自己已經比不少人已經幸福得多。屋企點解要叫屋企?唔通空間足夠人企就夠?點解唔叫屋瞓?

近年私樓「奇則」陳出不窮,有個四四正正的公屋房唔瞓,要比幾千萬瞓窗台。在香港上到樓似乎是一個成功的指標,無論屋的間隔有多出奇,私癮度有多麼的小,都總會有人買。

香港人除了善用空間次外,亦事事講靠效率,就連行步路都快過人。如果走在你面前的人行慢點,你可能會心煩氣躁,會想找空位越過他。早幾日路上有一位拾紙皮的婆婆,她兩手拿著紙皮箱,當時有一名彪型大漢走在她身後,並大聲說「阿婆,比條路黎行下得唔得阿?!」,對某些人來說,行慢兩秒,是會死人的。而我自己走路都屬於偏快,好幾個朋友跟我一起走路的時候都會要求我走得慢一點,其實我們在趕些甚麼呢?

香港以前是「借來的地方」,今天是「歸還的特區」,她從來都是一個獨特的地方。然而,我們生在這個特區,你又想建立甚麼?

開首的男演員是一名學生,他在928警方使用催淚彈後的一日,把鮮花獻給警方。男孩並不是認同警方的做法,他只是嘗試用一種溫和的方式,希望能夠化解這場衝突。

到底我們需要幾多空間才足夠呢?我看的空間不單是物理上,更包括自由度及選擇權。香港本身人口密度極高,居住環境經已很狹窄,如果連基本關係自身的公共事務都缺乏選擇,香港人,你認為有擁有到幾多的空間呢?又當你空間被逐漸收窄,你能生活嗎?還是你只求生存⋯⋯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何文田跑步路線

說起何文田跑步路線,大多跑友都建議跑培正道-佛光街-紅磡碼頭路線,練跑上落斜。個人認為此路線宜清晨跑,因周邊為大馬路,廢氣多得很,跑步想健康,但因跑步令肺部變黑就不好了! 介紹返另一條同樣有上落車斜的路線,此路線連接三個足球場,要儲「里數」的跑友,可分別在三個場吃「洋蔥圈」,減少跑同一場地的懨悶感。事不宜遲,出發~ 巴富街運動場 (緩跑徑旁有足球場,自備鎖可放物品在露天鐵籠中) 沿石鼓街往常盛街,轉入常樂街,進入豪宅皓畋地段,不繼上斜直到常樂街花園,跑入去東何文田配水庫遊樂場,到達第二個足球場。經足球場行入少少到東何文田一號休憩處,有一條長約200的緩跑經,每次到該處都有不少人做體能鍛鍊。 沿路跑返出配水庫遊樂場,走上接駁何文田站的天橋,經忠義街公園跑到第三個足球場(7人硬地足球場),即京士柏上配水庫遊樂場。路線全長約3K,來回跑有6K。 路線圖及 GPX下載點 。 注意:建議於日間或有人結伴同跑,常樂街人流較少;另外何文田配水庫遊樂場及京士柏上配水庫遊樂晚間較黑暗。如要在晚間跑,可考慮由巴富街直上京士柏上配水庫遊樂場,因旁邊為何文田體育館,即使黑暗亦有不少人在這裡跑步。

我最愛的操練地點:札山道-麥徑第五段

是次介紹個人認為 九龍最方便的操山路線,整段路長約11k,途徑沙田坳還可以食豆腐花。 路線:彩雲邨-麥徑第五段-大埔道(11k) GPX下載點 適合:行山新手  札山道初段是一條長長的車路,捱過懨悶後,到了連接麥徑分岳路附近便可飽覽九龍一帶樓景。在涼亭稍事休息後,再出發去食豆腐花~ 不少跑山比賽同樣會途經此處。 到達沙田坳後,未走過這段路的朋友,建議抖一抖,因接下來是長長的梯級。當然辛苦過後,總有美景回饋。 沿著麥徑,很快便到達筆架山白波,如果想在九龍塘離開,可沿龍欣道下山。 筆架山往大埔道路段十分好走,我最愛的黃色泥路小徑,踏上走軟綿綿的,可以快步奔向終點。唯最後下山位,要小心馬騮,千萬不要淘出食物,否則會被馬騮襲擊。當我獨自經過馬騮群,總會不其然加快腳步,深怕馬騮會攔路。終點有小巴/巴士出深水埗及太子一帶。 最後附上神人忠告:淨係操麥徑,係唔會有進步!(誤)

老鏡復活記 (Canon FD 50mm F1.4 X Sony Nex-5N)

(曾經於Liebby 發佈的舊文) 日前整理家中的雜物,竟然尋到了一部Canon A1 , 看見機身上連接了FD 50mm F1.4 大光圈定焦鏡,頓時兩眼發光 記得當初購買Nex時上網爬文,網友經常分享利用Nex轉接其他鏡頭的樂趣 急不及待跑了去星際買了$200的轉接環 — 合體了~!!! 初學者使用Nex手動對焦的小小技巧分享: 1. 鏡頭:網友推薦 Canon FD 24mm F2.8 lens,於NEX使用此鏡頭焦距為36mm (24mm x 1.5),這跟Sony昂貴的蔡司鏡頭焦距相同 ( 詳情按此 ),我卻認為用家可按自己的需要配不同的鏡頭,如我這顆FD 50mm F1.4 網上二手價約$600,相比起原廠動輒數錢元的鏡頭來得便宜 (Canon FD 鏡的確是不錯的說啊~!) 2. 轉接環:Yahoo 拍賣可找到一些價錢較便宜的轉接,但我喜歡帶同機身及鏡頭去試用,有疑問又可請教店員,基本上於星際找到的轉接售價均為$200,價錢供大家參考 3. 相機設定:(令你玩轉接更得心應手) 功能表>設定 無鏡頭釋放快門>開啟 (一定要設定阿!) MF輔助>開 峰值等級>中 峰值顏色>黃(可試不同的顏色) 解釋: 開啟MF輔助後,在拍攝時按下方便可放大畫面,令你看清你想對焦的目標;而峰值對焦能在以特定顏色增強焦點範圍的輪廓,簡單而言,令你更容易看到自己對焦的地方;這樣設定後令你在沒有自動對焦的情況底下,都能得心應手! 4. 拍攝模式:建議用光圈先決 ,讓機仔自動調整ISO及快門,不用顧慮太多。但測光有點麻煩,有機會出現曝光,此時可嘗試降低EV,或手動調校ISO。 5. 請好好享受拍攝過程~ 以下為Canon FD 50mm F1.4 加 Sony Nex-5N的成果:(沒有修改,直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