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

登陸香港南極:蒲台島

登陸日期:2016年8月14日 天氣:陰天 (還好回程才下雨) 交通:先由銅鑼灣F出口乘40小巴到赤柱廣場下車 (車程約30分鐘);卜公碼頭乘船,船票於上船後才購買,非蒲台島居民$50來回 因規劃路程約3公里,所以決定坐1130船,時間綽綽有餘 第一次用Garmin 235 (DwMap) 紀錄路線,GPS都幾準確! 我先向南行,在昂裝兜一圈才上觀日亭、大氹、牛湖,然後折返碼頭。沿路一直有指示,不怕迷路。陰天,雲層較多,比起風和日麗的蒲台島有不同感覺。 是日最高點188米,輕鬆走過~香港有如斯美景,實在要好好愛惜。今天沒有走過浦台島第三段,待下次天氣好時再走走。 同場加映:赤柱卜公碼頭外望 (也很不錯阿~) ~完~

上青山 落油鑊

炎夏上青山,出發前擔心自己能否走上山項,雖然上年考了二級山藝,但實際開始行山還是不今年3月開始。以往一直都行「Hea」山,未敢向高難道挑戰,今年卻行了不少「險峻」(對我來說)的山,例如飛鵝山。感恩有經驗的行山朋友同行,他們亦會顧及我的步伐,才可以走高一座又一座的高山。 回歸青山寺徑路上,此行一直就是上上上上,大抖了好幾次才上頂。初段是斜斜的車路,然後就是梯級及梯級(無盡的....)。中段已可看到優美景色,梯級路上不會悶。 最後的一段路是大石頭,走過這是石頭,就到山頂啦~ (上山大概用了1小時15分鐘,中間抖了3回,慢步速)山項有涼亭真的可以大抖~哈哈!推薦大家要走上標距柱看看,路段有少少窄,如擔心跌倒便手足並用吧~ (我經常做四腳趴趴) 標距柱方向 標距柱外望景色 (無老點,堅靚) 青山再行就是著名的「香港小峽谷」(波蘿山)相對難行,因時間、天氣及我經驗尚淺關係,所以沿路折返了~ 香港有這樣的山巒 青山行~完成~ 路線參考: http://www.hike.hk/load.jsp?route=cpk

不想回憶 未敢忘記

一如以往地,為著能謹記六四我再次重看一遍事件的始末,每每都感到萬分的慎怒與無盡的悲傷,而出席維園掉念或多或少能排解我心中這份悲痛。觀乎近年本土派抬頭,部分人再已喊不出「建設民主中國」(也許改成「我要真普選」會更貼近香港人),抱著暸解更多這方面的聲音,我走到中大出席聯校論壇 「重鑑六四意義,構想香港前路」六四對生於89年後的青年人有甚麼意義?這個年頭,我們又該把六四屠城、89民運放在社運上的一個怎樣的位置呢?我期望多少有這些討論。然而,第一節的論壇《重組記憶碎片,六四的本土面向》令我大失所望。 得罪講句: 起初見陶傑為座上一員,我經已沒有太大期望,其餘的嘉賓,尤其是鄭立,予我感覺為嬉皮笑臉,聽不出是認真討論。整節論壇似是批判支聯會多於討論六四對我們的意義何在。也許我習慣了嚴肅地審視這件史實,此刻,人在中大,但心卻在維園。 到了第二節討論《面對獨裁政權:香港命途的未來去向》 「本土」常與「武力/(傳媒用得比較多的)暴力」掛勾,但這個晚上我看到更其他本土的面向,如推廣更多人認同「香港人」身份,而不是「又是香港人、同樣亦是中國人」;要加強各方面的實力增強向大陸談判的籌碼,所指並不是組織軍隊,而是在各方面做「滲透」,流行文化、經濟、學術等都要建立更多本土的特色。 張秀賢:「香港的本土,是一種立足世界、放眼世界的本土,而不應該只局限我們的眼光在香港之內。」 縱使,今天民調只有約10%的人認同「本土派」的論述,但我看見這班「本土」代表的決心,當他們好有力地說「香港獨立係必然會發生的事」(十幾廿年前這句話,可能會被診斷為妄想),我感受到他們的決心。 姑勿論,你是否贊同本土的理念及手法,但他們好清楚地表明「我地想令香港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,希望香港今天及將來仍是一個有自由、人權及法治的地方」,這我想是香港人一致目標。 下年,我還會來嗎? 這樣的論壇的確能令我更了解本土,但我認為六四需要悼念,至少心中那份悲痛我仍需要某些「儀式」去排解。

致各社工朋友,特別長者服務/醫院/復康同工 (以及家中有老人家的朋友們):

在長者地區中心工作的你,  有否遇過使用者因輪候資助院舍時間太長, 而被迫選擇私院? 過程中你如何協助他們選擇? 在資助院舍工作的你, 見過多少長者經由私營轉過來? 他們有跟你訴說過固中原因嗎? 在醫院工作的你, 曾安排過體弱長者離開醫院後住進私院嗎? 家屬們有跟你反映過甚麼意見? 有否想過為何我們不時都聽到使用者向我們申訴院舍待遇差? 從微觀角度分析, 年紀愈大面對的失去(loss)愈多: 身體機能退化、親友離世(失去人同時亦失去某些身份)、 失去工作(生產力)等等,在院舍生活的長者, 還失去一個些更基本選擇, 例如活動及作息時間、用餐食物,就連電視都不能選擇看那一個頻道。即使在一間硬軟件都很好的資助院舍, 我亦遇過好幾位有抑鬱徵狀的長者,更何況是質素差參、甚至連基本尊嚴都未能確保的私營安老院呢? 制度上, 因為院舍條例過時, 私營院舍所規定的人均面積6.5平方米,相比戶署擠迫戶7平方米還要少少, 人手比例更只是要求1:60,硬件規定都這樣過時,又怎能確保服務質素呢? 每次聽到長者訴說在私院的遭遇,我都很痛心,且案例俯拾皆是。更荒謬的是,原來業界覺得安排院舍長者一日沖一次涼,和適時換片是這麼困難(有興趣請翻看15年7月23日立法會會議,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9gt2Te29eg ,私營安老代表發言01:15:40及01:26:00),所以大部分長者,即使輪候時間長, 都希望能入住資助院舍 當以上問題未解決,今日政府卻再硬推院舍券 政府同我地講院舍券可以改善綜援戶住院水平,但一萬元只是基本院舍的入場要求,實際何以提升到住宿水平呢?且當領取了院舍券,你便不能再領綜援,因為你有政府幫,經已不再是貧窮戶了 政府只會跟大家就講高上限金額可取$11,685, 卻很少提及申請院舍券其實需要資產審查(分7 級制) 政府批委託港大,抽樣訪問約1千人, 當中只有近11%表示有興趣參與, 政府拿著11%說有可行性, 我十分費解 再退一萬步, 如長者參加院舍券試驗計劃後, 跟你反映情況不理想, 想返回輪候資助院舍,政府部:「 對不起, 請你從重新由隊尾再排吧。」這也算是「試驗」 嗎?找長者做白老鼠,從來沒打算保障他們, 假如這位長者是你的client, 是你的家人, 你覺得合理

美劇 - Code Black :看生死

我向來都很愛看急症室題材的劇種,是次誠意推介Code Black! 劇初以一班實習生到LA Angle Memorial 引入,合情合理地會於醫療步驟上加以解釋,以便觀眾不會因醫學述語而阻礙理解劇情。急症室每天就是面對生死,劇本很寫實,第一集已經有腦死亡的劇情。面對意外、死亡,醫生及病者又該如何自處?醫生該如何把消息告知?劇中不少情境及對白,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,例如: 第一集,一對父女因車禍同時送院,送院途中父親已經不醒人事,12歲的女兒著急地問父親情況,普通人即時反應會想先安撫女兒情緒,不其然會告訴她「爸爸無事」,但Dr. Rorish 便這樣回應她: 「我們並不知道你爸爸昏迷的原因。我們不能在這黑暗的環境中查明原因。所以我們需要你的答允,讓我們能夠安排爸爸到手術室。我承諾當我知道原因會盡快告知!」 (the truth is, we don't know why your father's unconscious, And I can't learn anything out here in the dark. So with your permission, I want to take him inside, And I promise you I will tell you everything I know as soon as I know it. Okay? ) 即使小朋友年紀嘗少,他們也許不理解死亡,但成人有責任去告知他們真相。(She maybe young , but she entitled to the truth ) 第三集, 一對兄弟因車禍送院,後發現哥哥(Kevin)因醉駕引起車禍,而弟弟因此喪命。母親得知消息後情緒激動,責罵哥哥,甚至不認他為兒子。媽媽坐在弟弟屍首身邊良久,醫生認為她並不只是對幼子不捨,還有在爭扎該否原諒長子。於是Rorish跟媽媽說:「 你還有一名兒子,我知道此刻很難去原諒他 (You still have one son. I know how hard it must be to forgive him right now.)」 媽媽:「 我做不到⋯⋯不可能。 (I can't...do it..I can't)」 Roris

在香港看Netflix

終於可以在香港看Netflix! 首月免費試看~立即登記試玩 首先入電郵、密碼及信用卡登記,然後選擇合適的應用平台~ 最後Netflix會叫你選3部你感興趣的電影,它會根據你喜歡推薦電影給你 確實選擇不算很多,Google過USA List比香港的更新更多,香港似乎要等多一段時間。 Oscar-winning List有驚喜,我一直找不到的American Beauty,在這做可以觀賞。 更想不到的是有《發條橙》(A Clockwork Orange),未知會否刪減? 首月免費不防試試看~ 晚上看美劇,不看膠劇! 最貴計劃$94 一個月,能4個人能同時用同一個Account,價錢很合理吧(對比NOW及有線月費計劃....) 立即去登記吧~ http://www.netflix.com/

狐女莉沙 (Liza the fox-fairy)

Liza the fox-fairy (大陸譯:狐仙麗莎煞煞煞,香港譯名呢?好像從來都沒有上映,實在太可惜啦!) 故事講述看護Liza照顧著喪夫12年的Marta,Marta的丈夫是前日本大使,Liza在多年的照顧中都學會了日語。Liza專注工作,從沒社交生活,她只有一位「朋友」,就是一隻1950年代的日本歌手鬼魂幻Tomy Tani。Liza30歲生日,希望能遇上真愛,卻因此惹起了Tomy的妒忌。最初Marta死亡,後來Liza接觸過的人都一一死去,令Liza相信自己被受咀咒,成了狐仙... 故事簡單,但絕對超乎你所想像的發展,就是這種意想不到,才能拍出如此爆笑的電影! 演員很入戲,女主角Mónika Balsai演活Liza渴望被愛的感覺;但我更喜歡飾演Tomy Tani的David Sakurai,他的演出由頭帶到尾卻只有數句對白,歌曲響起就見他出現,一起來聽洗腦歌~ 香港未曾上映真的有點可惜,這片雖是匈牙利電影,卻加入了東方 — 日本元素,經常去日前本旅遊的香港人必定喜歡,當然在日本地區有上映。 身穿和服的女主角,那件和服很美 >w<! 更值得一讚是電影選曲及配樂,很有心機配上日文歌詞,最後找來當紅「甩蔥歌」作結(當然用1974年的原唱版,不過我還是被初音被洗腦才認識Ievan Polkka),帶出了完美丟東西融合! Liza the fox-fairy soundtrack iTun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