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

從激戰到家庭

<<激戰>>以三條支線發展 — 程輝(張家輝飾)、林思齊(彭于晏飾)及王明君(梅婷飾),三段不同的故事,有著不同的家庭問題。 程輝與更新人士   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程輝的師傳(歐錦棠飾)可謂他的父親,而太歲(姜皓文飾)為他的師兄,二人感情就如親兄弟一樣。程輝年少無知,因打黑拳令師徒關係決裂,更被判入獄,出獄後淪為債仔,過著落魄的生活。其後程輝避走到澳門風頭,找來師兄太歲,才得知師傳因肝癌離世。太歲十分關顧程輝,為他找到落腳點,更幫他安排了一份正當職業,希望他能安安穩穩地過活。人誰無過,我們在成長的階段總會犯下型型式式錯失,亦也許曾經誤入歧途。  程輝好比社會上的更新人士,年壯時在獄中渡過,服役過要再次融入社會定會遇上很多難題。程輝可能因帶著愧疚,出獄後並沒有跟師父聯絡,其實有不少更新人士與程輝一樣欠缺家人的支持,2009年在立法會程交的一份數據調查指出,超過五成的更新人士與家人關係惡劣。家庭的支援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,如果能夠修補關係,定能加倍協助更新人士重投社會,就像太歲支持程輝一樣,若非太歲給他到拳館工作,他的生命又怎能改寫呢?   林思齊與父子關係   激戰中林思齊父親生意失敗,由昔日人人對他阿諛奉承,今日卻一沉百踏,由山頂趺到落谷底,其打擊令他缺乏了生存的意志,終日借酒稍愁。林思齊知道父親出事後,立即跑回他的身邊照料他,眼見父親的苦況,身為兒子選擇參加拳賽,希望展示自己的堅持,從而感染父親再度站起來。電影中林思齊父子互相鼓勵對方,相信感動了不少觀眾。  現實生活中,父母對子女有著不同的期望,然而子女可能跟父母的想法不一,這樣的分歧要怎樣磨合是每個家庭都有的課題。最初林思齊喜歡到處流浪,體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,為自己增廣見聞,在父親眼中他卻是一是無成;也許林思齊選擇做了一名不一樣的富二代,父親傾家蕩產後,他到地盤靠出賣勞力糊口亦捱得過,最後參加拳賽更成功令父親重新振作。人的價值觀和夢想總有著很多的不同,即使父母和子女有多相似,他們的想法定會有所出入,如果子女能為自己的夢想堅持,做父母的能從旁支持,相信子女定可闖出另一片天地。   王明君與精神病康復者   王明君的丈夫因第三者關係拋妻棄子,阿君只此變得意志消沉,經常飲酒;某天阿君酒...

喵奴是怎樣練成的?

以往的我從不理會街上的小動物,即使遇見牠們也不會有特別的感覺,甚至會退避三分,唯恐怕牠們身上的細菌會跑到我身上。回想當年投身社會,隻身走進陌生的社區工作,將近一年,才第一次注意這社區的小動物 — 貓。  還記得那天放工,走了一條平時不會走的路,突然有一黑影在身旁的草叢快速閃過,正在發呆的我,頓時嚇了一跳,好奇心驅使下想看到「黑影」的真身,可以牠早已逃去無蹤。如是者,第二日我再次走到這個地方,搜尋黑影的真面目,原來是一隻黑色班紋貓,那天第一次被街貓睜大雙眼望著,牠動也不動,感覺像在戒備中,只要我再走近些,牠便會逃之夭夭,這一刻我就是想拍下牠那警惕的樣子,這便是我第一張的街貓照。 這就是黑影的真面目 接下來的日子,我每天都期待著放工的一刻,再去探索這個陌生的地方,而每天都有著新的發現和驚喜。我除了知道街貓「私竇」所在地外,更開始知道牠們定時定候便會出沒,而我逗留在這地方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,可能日子久了,貓貓們對我的戒心似乎都低了,牠們會主動向我走近,牠們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我「喵喵喵」地叫著,又在我腳邊不停的撒嬌( 後來我知道牠們覺得你氣味奇怪,所以才 蹭磨並把 身上的氣味傳給你,簡單來說是霸地盤 ),把我的心融化了。 一路以來我都只是拿著Canon PowerShot S90以「玩玩下」的心態拍照,但對著表情多多的街貓,發覺難以捕捉到牠們的神髓,於是把心一橫就換了部Sony Nex 5n。然後再上網爬文,找更多有關街貓的資訊,和觀賞別人拍攝街貓的作品,其中必定會找到Micros的網站<< 捕貓捉影 >>( Facebook專頁 ),我真的很喜歡他的作品,或多或少我拍照的角度都有參考著這些作品。   每天下班到這地方探望街貓已成了習慣,我跟餵貓的街坊們都開始熟絡起來。我很佩服街坊們的組織,她們有貓糧基金,又有「災後重建」 - 每逢颳風暴下過後,她們都會為街貓重建家園,天氣寒冷時有會找來棉被給街貓保暖。為了控制街貓的數量,街坊們早已在適當的時侯,帶街貓進行了絕育手術(TNR - Trap Neuter Return);某天她們得知區中有人虐貓,一嗅到街貓身上有火水味,她們立即致電愛護動物協會查詢及跟進。 因有這班出心出力的街坊,這裡的街貓相對其他流浪貓咪已較幸運但始終動物在街上留連,定會遇到很多危險...

分身術

假如你在街上遇到上下半身都分開了的人,還向你走近!你會有甚麼反應? 魔術師Andy Gross 把自己分開了兩截,走到街上嚇人,而途人的反應是……     以上手法令我想起另一個 甩頭 魔術,如果這兩個魔術可以同時進行,驚嚇效果相信會更大! Also posted on Leibby

笑一笑,世界更美妙

遇上不相識的人,若要單從相片判斷他的性格,我們普遍把木無表情的人判斷為冷漠,把笑容滿面的判斷為親切。除了估計別人的性格,有研究發現被拍照時笑得較多的人會長壽一點,原來笑容還可估計別人的壽命,回顧自己的相片,你又有多少張是少得見牙不見眼的呢? Abel 和 Kruger (2010) 找來1950年代的棒球員照片,並把它們分為三大類 - 沒有笑容、微笑及大笑,計算他們的婚姻狀況、BMI、退休年齡、學歷等因素後,仍得出大笑組成員較長壽的結果;150名球員在研究進行時已離世,其中63名沒有笑容的平均只有72.9年壽命,而64名微笑及23名大笑的分別有75年及79.9年壽命。 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肯定情緒會影響人的心理及生理狀態,不同研究指出正面情緒與穩定的婚姻,甚至有良好的頭腦及人際關係有關,也許人的身心狀態都維持健康時,壽命自然會較長一點。 所以……笑下啦!香港人! Edited on Leibby August 7, 2013

競爭與作弊

 7月又到放榜的月份,莘莘學子中有不少都以升讀八大政府資助學位為目標,7萬名考生卻只有1萬5千學額,縱然「中學文憑試」已取消以往拉曲線的計分方法,但考生為求得一個學位,依舊要爭得頭崩額裂,有些考生為獲得更高成績,明知道公開考試監察嚴謹,仍不惜以身犯險,在考試期間作弊。 到底人在甚麼的情況下,才會選擇作弊呢?作弊與競爭又有沒有關係呢? Schwieren 和  Weichselbaumer 兩位學者在2008,為了研究競爭與作弊的關係,便邀請60多名參加者進行實驗,參加者須在電腦上完成指定迷宮,研究人員會按參加者完成迷宮的數量以金錢作獎勵。參加者劃分為兩個組別 — 正常及競爭,正常組別中參加者每完全一個迷宮便會獲得3元;在競爭組別中,每位參加者需與5名組員競爭,完成最多迷宮的那一名才會獲得獎賞,每個迷宮有$20的回報,相比起「正常組別」吸引多了。 研究人員暗地裡提供數個作弊的方法予參加者,其中最重要的是參加者最後以自行報告方式,寫下在30分鐘內完成了多少個迷宮,然後獲取獎賞。參加者並不知道每部電腦均安裝了監控程式,所以即使參加者說謊或期間以任何方式作弊,研究人員都瞭如指掌。 研究結果發現,競爭組別中表現較差的參加者選擇作弊人數為最多。報告指出,這些參加者很大機會因在找不到任何成功的機會,才會想盡辦法以不同方式作弊,結果跟以往研究吻合。 當問及有競爭好還是沒有競爭好?答案總是適度的良性競爭比沒有競爭來得好。 在香港,小朋友未出世媽媽要爭床位,出世後又爭奶粉,到小學經已開始爭「學位」;近年新聞報導有關小學派位,眼見某些家長得知小朋友未能派到第一志願,整個人崩潰似的,當小朋友看見自己的父母有如此反應時,他們心裡又有何感受呢? 在成長階段當中,似乎所有事情都要競爭,但當競爭強調個人成就時,人也許會變得不再顧及團體利益,有些人為避免失敗更會不顧後果,選擇「作弊」。筆者並不反對競爭,但當我們過份重視每次競爭的成敗,我們失去的可能更多。 Leibby Edited on August 14 2013

男孩別哭 — 淺談跨性別 (三)

以下部分內容或會引起讀者情緒不安,敬希留意 日前(2013年6月22日)新聞透視講述本港誇性別人士的情況,W小姐勝訴為跨性別人士帶來了不少鼓勵,至少他們終於可以註冊結婚,不過卻不代表社會上的人都支持。節目亦提及某大公司雖列明給予誇性別人士平等待遇,倒頭來公司裡頭的人們卻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,似乎在制度性上雖說對跨性別人士作出保障,可是制度下的人若不認同的話,跨性別人士永遠都得不到應有權利,就像當年Brandon向警方求助一樣…… 相信大部分人均認同警察的任務就是保障市民安全,不論投案者是男或女,他們都應給予同等的對待,只可惜Brandon當年遇上的是一位冷酷無情的警長 - Charles Laux,節錄了Brandon投案時與Charles的對話: Charles:當他們(John和Tom)脫下你的褲子時,他有沒有調戲你? Brandon: 沒有 Charles:沒有??你不覺得很出奇嗎?我並不相信當時他沒有把手放在你身體內。 Brandon:他…並沒有。 Charles:下?真的難以置信,你身為女性,但他們脫下你的褲子時卻沒有調戲你。 Brandon:他真的沒有! Charles:我並不相信。 …… Charles:為何你身為女性卻要打扮為男性?又要令身邊的女性認為你是男性呢? Brandon:我…不知道… Charles:你不知道?你會到處去吻女孩子嗎? Brandon:我只會吻認識我的女孩。 Charles:那…如果那些女孩子不太認識你,更視你為男性的,你會吻她們嗎? Brandon:這跟昨晚發生事情有何關係? Charles:我想釐清一些疑問,好讓我更能了解發生甚麼事情。你現在回答我的問題與否? Brandon:我看不到我需要回答的理由。 在Charles眼中Brandon是一名奇怪及病態的女性,他為Brandon打扮成男性感到費解,他先入為主地認為Brandon是一名騙子,因「他」向全世界瞞騙其性別;從以上對話中可見Charles對Brandon提出多番質問,他打從心底裡不信任Brandon,試問他又怎會認真處理這宗投案呢? Brandon曾對Charles提及Tom及John曾恐嚇他,假若他們知道Brandon投案定會遭到報復,但Charles對Brandon的口供毫不重視。後來雖然他安排了自己的下屬向Tom...

男孩別哭 — 淺談跨性別 (二)

男孩別哭 — 淺談跨性別 (二) 以下部分內容或會引起讀者情緒不安,敬希留意 上次為大家介紹了「男孩別哭」這套有關跨性別的電影,為了令觀眾看得更投入,電影情節與實際案件有少許的不同,而電影亦較著重描述Brandon的內心世界,如想了解整件案的來龍去脈,便得看紀錄片The Brandon Teena Story (1998) – 輯錄了Brandon朋友、家人、情人、兇手的訪談,當中亦紀錄了Brandon投案時與警長的對話,看畢你會發覺現實比想像中更為殘酷! Brandon Teena 原名為Teena Brandon,1972年出生於林肯市,其母親一直以壞脾氣、頑劣及男仔頭性格來形容他。Brandon於青春期時覺得自己被困於女孩子的身體內,為了展示他男性的一面,他把自己稱呼為Brandon Teena,把襪子放在內褲扮作男性生殖器官,並開始約會女性。雖然Brandon聲稱自己為男性,但他的母親拒絕接受,而他身邊的人更稱他為怪胎。 跨性別者長期活於批評和排斥下,或會令其感到羞恥、抑鬱、害怕等,亦會令他/她不敢再向人坦率承認自己的性別(不論生理或心理上),有些甚至會患上強迫症;Brandon的內心也許更為複雜,而他的強迫性行為 — 偽造支票和偷竊 — 更令他多番被檢控。Brandon受盡白眼和侮辱,最終決定離開林肯市,前往福爾斯城(Falls City)的鄉鎮,期望有一個新的開始。 Brandon在福爾斯城邂逅Lana Tisdel,其後二人發展成情侶,他亦與Lana的伙伴John Lotter 及Tom Nissen成為朋友。可惜Brandon仍禁不住偽造支票和偷竊的行徑,故令他再被檢控,其生理性別亦因而曝光。電影中Lana表示仍會繼續愛他,相反現實中Lana雖保釋了Brandon,但她已不能接受Brandon為男朋友。Brandon卻仍很珍惜與Lana的關係,他希望Lana能明白他的愛,他表示假如自己令Lana造成困擾,他便會離開。 假如你身邊有一位Brandon,他暪騙著自己的性別與你交往,好一段時間過後,才從其他途徑得知其生理性別,你會有甚麼反應?也許感到憤怒是人之常情,但我們又可否嘗試了解其說謊的原因嗎?可惜Tom等人並沒有體諒Brandon,更把他們的憤怒發洩於Brandon身上! 平安夜的當晚,Brandon如常的出席派...

男孩別哭 — 淺談跨性別 (一)

變性人W小姐經過四年的官司,終於獲判合法結婚,此案件引起了社會對跨性別議題的關注,不知道你又有沒有看過關於跨性別的電影呢? 跨性別(Transgender) VS 變裝(Cross-dressing) 「男孩別哭」(1999)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,電影講述Brandon Teena的遭遇 — 身體是百分百的女性,卻認為自己是男性,所以一直堅持以男性生活方式去過每一天,然而每當被人發其「性別」後,總會被人追打、歧視;一天Brandon遇到新的同伴,跟他們一起做著瘋狂的事情,亦遇上他深愛的人Lana,後來即使Lana知道了Brandon是一名「女生」,Lana都仍然深愛著他,更處處維護著Brandon,可惜Lana的前男友卻覺得Brandon十分噁心,為了懲罰「她」,不但侵犯了「她」,最終更把Brandon殺害…… Brandon生是女兒身,但心是男子漢,一直渴望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男性,社會上存在著部分這類人士,希望能夠進行變性手術,不過在進行此類手術之前,事前必須做足心理評估,否則必定後悔莫及。 英國一名75歲的老翁(Gary)於52歲時進行了變性手術,到晚年認為這是大錯特錯,希望能夠取回本來的男兒身。Gary變性後,妻兒因未能接受選擇離開他,令他傷心欲絕。Gary憶述當年因抑鬱求醫,其中一次他穿著妻子的服裝到診,那天他感到無比興奮,醫生隨即判斷他心底裏渴望成為女性,於是建議他吃荷爾蒙藥,Gary覺得如果變成女性能令他走出抑鬱的霾陰,他願意為此一試。不過他並沒有告知妻兒真相,更把長出來的胸部束起來,Gary一直以男性身份活著,只是暗地裡會進行變裝及繼續服食荷爾蒙藥,事隔半年,妻子終揭發秘密,最終離婚收場;與此同時Gary被轉介至精神科,醫生診斷他有性別認同障礙(Gender Identity Disorder),建議他接受變性手術,Gary信任醫生的判斷,躺在手術床上方覺恨錯難返 (Strange, 2012)。 Gary Gary - 變性手術後  跨性別泛指個人性別認同、性別表達及其行為,和與生俱來的性別不同。Brandon是跨性別者,而Gary則是一名變裝者。變裝者接受其生理的性別,這是跟跨性別者最大分別的地方是(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, 2011)。也許有...

兩套企跳電影

機緣巧合下,這星期我看了兩部有關「企跳」的電影 - The Ledge (2011)(窗台危機)及 Man on a ledge (2012)(港譯:天際100分鐘),兩部電影敍事手法雷同,同樣由一名男士企在高樓大廈的邊緣開展,再以倒敍方式交待事件因由。 個人認為這兩套電影的目標觀眾截然不同,The Ledge深入的探討信仰問題,是一部需要用耐性和要思考的電影;而Man on a ledge則是一貫荷里活動作娛樂片。假如你有十足精神,想思考一此哲學上的問題,The Legde值得一看;假若你只想輕輕鬆鬆,那便看Man on a ledge吧! 企跳 X 談判專家 每當發現有人企跳,談判專家總會出面,說服當事人返回安全地方。電影中談判專家須於短時間內要取得當事人的信任,平伏他的情緒,了解其企跳的因由,另一方面亦要從其他渠道打探他的背景資料,再想盡辦法提供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,誘導當事人回到安全的地方,例如在The Ledge中男主角數次要求談判專家幫他傳話,談判專家堅拒,認為男主角如有心事未了,便該親自完成,假如當事人亦有心事放不下,這的確是一個契機令他回心轉意。 既然談判專家角色那樣重要,他本人的心理狀態一定要相當穩定,但電影中的談判專家卻心事重重。The Ledge 的那位發現自己原來天生不育,才知道家中的兩名孩子不是自己所出,但妻子卻一直暪騙自己,在未解決婚姻問題及壓力下他仍要前往工作;Man on the Ledge 的Lydia Mercer 仍未走出上一次談判的霾陰,目睹談判對象自殺,畫面不斷在腦海重覆,造成困擾。 Nick Cassidy:  “Is there a moment when you know someone’s gonna jump?” Lydia Mercer: “ Sometimes you can feel them give up.” Nick Cassidy:  “Don’t give up on me. ” 現實當然沒有電影那麼戲劇性,然而談判專家都是普通人一名,他們亦有個人的情緒、生活問題和壓力,但他們受過專業訓練,懂得妥善的對待自己的情感。香港的談判專家由警務人員自願兼任,以下是多年前介紹香港談判人員的港台節目: 有一點好奇的是,2013年「香港警察談判組」的運作是...

今餐吃甚麼?

每次外出吃飯,總會煩惱吃甚麼好。中西日意泰印韓越……在香港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,到決定了到那一間餐館用膳後,打開餐單,面對林林總總的食物名稱,頓時覺得自己患上「選擇困難症」,此時不用擔心,其實不少餐廳暗地裹已經幫你做了選擇! 業界大致上把食物劃分為以下四大類: 受歡迎 不受歡迎 高利潤 A B 蝕本 C D 身為食客我們留意的是A和C類的食物,但在商言商,餐廳當然會希望客人選擇A和B類的食物,於是餐廳會把B類包裝成A類,再貶低C類食物的價值,然後用盡各種手法說服食客消費,務求賺取最多利潤。 想說服顧客不一定要廢盡唇舌,簡單在餐單上做「手腳」,已能令你「上釣」。一名專門研究食物餐單的教授,發現我們不論我們閱讀餐的方法是怎樣, 都會被 格仔 、 J 圖片、標示、 粗體 及 顏色 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。 吸引食客留意後,再施展一些數字魔法 — 先讓食客看到價值天文數字的食物,再把高利潤的食物列在旁邊,在比較下,食客便會選擇看起來較便宜的食式,這樣正中下懷了。 以下是在Openrice 隨便抓下來的餐單,試試能否猜透它背後的玄機? 除了餐單的計劃,餐廳播放的音樂亦會影響你對餐飲的選擇,研究指出聽著古典音樂令人選擇較昂貴的酒精飲品;聽著法國或德國音樂令人選擇該國家的酒精;70-90分貝的流行音樂,則會令人選擇汽水為餐飲。最有趣的是,客人並不察覺到自己正受餐廳周遭的環境影響。 "The mind knows not what the tongue wants. - Howard Moskowitz " 在這個消費形社會,連吃東西都要經過一翻思考和計算,其實你的肚子可能只需要一碗白飯,少少菜和肉已很滿足。 References: Poundstone, W. (2010, January 21). Restaurant menu psychology: Tricks to make us order more. The Guardian 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guardian.co.uk/lifeandstyle/wordofmouth/...

謎離藥謊

<<謎離藥謊>>講述Emily Taylor (Rooney Mara演)苦等四年與跟獄丈夫重聚,然而她卻因改變而有情緒困擾及自殺傾向。她的治療師Jonathan Banks (Jude Law演)聽取Emily的意願,處方了新藥Ablixa以減輕她的病情,不過Ablixa卻令Emily於夢遊期間殺害了自己的丈夫。Emily以精神障礙辯護,被判無罪;Dr. Banks 自此因身敗名裂。事件於別人眼中已告一段落,不過Dr. Banks 卻未能接受現實,認為事有蹺蹊…… 電影大致上分為兩部分,上半部分主要著默於女主角Emily的情緒狀態,以及鋪排Dr. Banks如何被在出事前後的轉變;有人認為電影前半段令人悶得發慌,我卻細味導演如何以細膩的方式描繪情緒受困擾的人,亦欣賞導演用心的地帶出Dr. Banks和Emily微妙的關係。下半部分筆鋒一轉,感覺變成偵探懸疑片。電影其中一位製片人是來自法醫精神科(forensic psychiatrist)  - Dr. Sasha Bardey,在探討疑犯心理及精神狀態如何影響法律對其制裁,這方面都較貼近現實,能令觀眾看得更投入。 謎離藥謊 X 抑鬱症 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 不少研究指出壓力和抑鬱有不同程度的關係(Kessler, 1997),不論負面的事件,如失去伴侶、工作、失戀,抑或正面的事件,如結婚、搬家、開始新工作,兩者均會為生活帶來壓力,有些人會抵受不了這些壓力,加上種種因素,慢慢發展成抑鬱病。戲中Emily本來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,隨著丈夫突然被捕,Emily的生活環境大大改變,家庭缺少了丈夫的支持,經濟有一定的困難,由三餐無憂變得要為家計工作,頓時間壓力大增;四年過後,Emily終於能與丈夫重聚,但她要協助丈夫重投社會,其壓力並沒有減少。Emily經常表現得沒精打采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,時而情緒低落,有自殺念頭,都是抑鬱病的病症。 "She (Emily) didn't just have the rug pulled out from under her, she had the rug, the home, the husband, the... her entire life gone, even the health...

音樂是世界語言?

你聽音樂的時候,會否知道到它正在表達甚麼情感嗎?若你不懂得歌曲的語言,又能單憑音樂判斷這首歌是快樂還是哀傷嗎?常說音樂是世界語言,這句說話真的正確嗎? 有一研究報告以「音樂情感認知」為題,研究人類能否單從聽音樂辨別愉快、哀愁、害怕/驚慌三個最基本的情緒(Fritz,Jentschke, Gosselin, Sammler, Peretz, Turner, Friederici, and Koelsch,2009)。為了證明音樂能夠傳達不同的情緒,研究人員邀請了兩班文化截然不同的人參與實驗 - Westerner (西方人)及Mafa (喀麥隆的其中一個少數民族,一個近乎與其化文化隔離的原始部落,這樣能確保Mafa從來沒有從其他途徑,如電視電影,接觸西方音樂)。研究人員安排西方人和Mafa進行了以下兩個寶驗。 實驗一: 根據以往的研究指出拍子和音調均會影響人對音樂的詮釋,於是研究人員安排參加者聽數段不同節拍及音調的純鋼琴音樂,然後參加者須於下圖圈出他們認為音樂所帶出的情緒。 研究發現無論西方人或Mafa均認為節拍較快的音樂是表達愉快的情緒,相反慢的節拍被視為害怕,而衰傷則與節拍無關;音調亦是一個影響樂曲的重要因素,參加者認為大調和快樂相關,小調和害怕相關,而含糊不清的音調則與衰傷有關。 實驗二: 研究人員預備了14段的西方音樂及10段的Mafa音樂,除了運用原曲外,研究人員亦為音樂進行了特別編制,例如反轉原曲或調整原曲的音調等,參加者聆聽每段音樂後,均會利用以下圖表記下他們的情緒。 如上文提及,西方人和Mafa從未接觸過雙方的音樂,所以理論上當他們聆聽對方音樂的時候,他們並不能辨別那段音樂是原曲還是經改編的。   以下為其中數段音樂,大家可以試聽一下。 音樂1 音樂2 音樂3 音樂4 音樂5 音樂6 相信大家都指出那段是西方音樂的原曲及編曲,但Mafa的音樂呢?你又知道那段是原曲嗎?(答案在文章末段)。實驗結果顯示,西方人和Mafa均喜歡原曲遠多於改編曲,研究人員解釋改編歌曲把原本音樂帶出的訊息干擾了,人們聽落覺得不自然,而且不能準確接收到音樂的情感,所以參加者傾向喜歡原曲是非常合理。 最後為大家簡單介紹Mafa的音樂,下圖為Mafa的樂器。在吹奏這件樂器同時,樂師需要配合跳舞或跑動,而且還要以...

南海十三郎 x 瘋子的世界

南海十三郎這部經典的舞台劇,一直都很想到現場欣賞,今年第三度重演,當然不會錯過此機會!故勿論當中情節是否與事實相附,此劇高潮迭起,情節扣人心弦,的確令觀眾看得如痴如醉,絕對值得入場一看。 此劇本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,先以懸念的手法切入十三郎 - 江譽球的生平事蹟。江譽球小時候跟父親的對答顯盡其跳皮及難以相處的性格,當年的他口才已經相當了得;成長期間,更以「過目不忘」的能力考進港大醫科,亦在此遇上一生中至愛 - Lily,為了求得美人歸,不惜放棄學業,隻身跑到上海,旁述稱這成為了 江譽球一生的轉捩點。 假如江譽球沒有遇上Lily,他便不會回家鄉撰曲、不會加入覺先聲劇、不會成為「南海十三郎」、更不會變得瘋瘋癲癲…… 南海十三郎 x 瘋子的世界 心理學有一本聖經名叫 DSM,它收錄了不同「病」的症狀,根據這本「聖經」便可判斷你是否患了「精神病」。我經常都在想,到底這「精神病」的條件由誰定出來的?當全世界看見A畫面時,你卻看到B;別人認為你該做C,你卻偏要做D;漸漸人們覺得你相當怪異,甚至認為你是有病! 南海十三郎令我想起瘋子的世界一書,書中描述「精神病」患者的故事,簡單的寫出精神病患者的世界。 「他到底是真癲?假癲?或是從來都沒癲過?只有他自己知道……」 不單只十三郎,到底我們一直認為的「精神病人」,是否真的有病?也許在他們眼中,其實我們才是有病的一群。 劇中有一幕薛覺先命人帶瘋癲的十三郎回家中,希望他能過一些「正常人」的生活,要求他洗澡,十三郎回應 「我經常洗,洗心, 做人最要緊是心淨就得啦 」 你能說十三郎錯嗎?薛覺先的徒弟眼見十三郎如施抗拒薛先生的好意,便好言相勤薛覺先 「既然他覺得流浪街頭才快樂,何必要強留在家中呢?」 ,既然「精神病人」樂於活在自己的世界內(前提是他沒有危害他人性命),我們何必要「醫」他們,何必要令他們過一個自己不願過的人生呢? 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  其實做人用不著看得太清楚 甚麼什都看得那麼清楚,那是很痛苦的!」 的確有時做人糊里糊塗,可能活得更愉快 感想 劇中最令我感慨的是最後十三郎得知父親於三反五反中期間過身後, 從寶連寺下山的一幕,他邊下山邊說「事到如今出世即入世,生即係死死即係生。」 最後離開了這個世界,由38歲「瘋瘋癲癲」的活到75歲.... 心聲淚影女兒香...

Iron Man 3 (2013)

Iron Man 3 X PTSD 假如你是Marvel 漫畫迷,或期待入戲院享受觀感刺激,Iron Man 3 並非你杯茶。 第一集Iron Man 原來已是2008年,當年覺得題材新鮮,但已忘記了劇情,沒有留下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,唯只記得Robert Downey Jr.演活了Tony Stark這角色。自大、自戀、高傲、極度聰明。上兩集雖然有講述少許Tony的內心世界,但不及第3集來得深入。 Iron man 3 的故事發生在 Avengers 之後,沒有人知道Tony 怎樣能從黑洞中返回地球,亦不知道他在宇宙中遇到甚麼事情,但自始他便不時感到焦慮,亦有失眠的情況。 Tony於本集完全呈現了「創傷後心理壓力後遺症」(PTSD)的症狀,主要包括: 1. 以不同形式再次經歷創傷事年輕(例如發夢,忽然閃過片段,而每次都會感到強烈的生理反,即心跳加速、流汗、肌肉崩緊等等) 2. 避免會令患者記起來事件的地方、活動、甚至人物;更嚴重的會有情感分離(emotionally numb/ detached feeling from others)或對日常生活缺乏興趣 ( 雖然Tony 本身都十分detached XDD ) 3.經常感到焦慮、情緒波動較大,如容易感到憤怒;精神難以集中,長期處於警覺狀態 今集Iron Man 似乎想跟大家說,超級英雄跟普通人一樣會「生病」,一個超級理性的頭腦,一但遇上情緒問題,就會像台中了毒的電腦,運作會出現問題 觀眾是次能看到Iron Man較人性化的一面 。 題外話: 常說「講故勿駁故」,英雄片總有說不過通的地方,整體我覺得也不錯。有人或會Madarin這角色失望,我卻覺得今次出現的人物都十分有趣,真的很想對每一個角色都進行心理分析 :D References: http://www.helpguide.org/mental/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_symptoms_treatment.htm

books about child abuse

這陣子沒有看電影(其實沒有遇到值得推介的電影),反而想推介幾本有關「小朋友」的書。 01 - " One Child " by Torey Hayden 推薦度 : ««« « « 在網絡上有人推介 Torey的書本,於是便從Amazon上訂購了一本回家,後來才發現這本書還有中文譯本! Torey是一名教育心理學家,書本描述她身為特別班教師的經歷。她細膩的形容班上每一個孩子,當她遇上Sheila這個問題兒童的時候,她慢慢地以耐性、愛心及同理心與她建立了關係。二人的關係像橡皮筋般時而緊張、時而放鬆,當你認為一切都已經回復正常,總會發生一些不能預計的事件…… 閱畢這本書後,你會愛上Sheila這名小孩,會憤慨她的父母,更會佩服作者的能耐;這是一本會牽動我情緒的書,一本令我不分晝夜去完成的書! 02 - " Somebody else kids " by Torey Hayden 推薦度 : ««« ¶ ¶ 另一本Torey的書本,這本比起One Child缺少了追看性,但作者仍舊仔細地描繪班上4名特別的孩子。是次多了一點成人間的角力,會令讀者反思怎樣的教育才是對這班有特殊學生最合適? Torey其中一名學生(Lori) 因小時候被父母虐打,導致腦部受損,對符號及認字方面的能力造成傷害。雖然Lori認字有困難,但她在其他方面卻跟一般小孩無異。除了強迫她學習主流課程或把她送往特殊教育學校外,真的沒有第三個選擇嗎? 這本書閱讀起來有點似在讀作者的日記,結構有點鬆散,卻是一本令人有反思的書籍! 03 -  A Child Called "It"  by Dave Pelzer   推薦度 : ««« ¶ ¶ 作者以第一身角度敘述小時被母親虐待的經歷,此件真人真事引起各界對兒童虐待的關注。 書本絕大篇幅講述作者受到不同形式的虐待,他的學校老師、鄰居、親戚或他的父親都不能夠帶他離開母親創造的地獄。作者心理上由渴望被愛、被認同,變化到最後只想得到最基本的尊重, 這這是一本很快可以完成的書,但總得缺失一點點的補充,例如他的母親為何會有這樣大的轉變,還有他們的家庭背景又是怎樣呢?到作者離開了原生家庭後,...

贏在起跑線上?

是日報章頭條不約而同地報導同一件事 - 「肢解父母案件」,只看標題已覺此行為令人髮指,細閱報導後,更覺心寒。 凡有關子女殺害/殺害父母案件,我終會想「到底有甚麼原因,令子女要走上這一條路?」大部分人推測的原因多為子女精神有問題,皆因我們都不能相信一名正常人會忍心殺害養育自己的父母。 打開報章常見倫常慘劇發生於窮苦家庭,唯是次案件略有不同。 (***以下均為綜合各報章報導所得的推測,或與其涉案人物真想法不符合***) 案主自小受父母溺愛,父母為案主安排「最好」的道路,自小要兒子學好英文及鋼琴,在港學業成績不佳,中四時即送他到澳洲升學,可惜兒子未即使到澳洲亦未能升學,要回流返港。假如你是一名恨鐵不成鋼的父母,但兒子竟然最終都「讀唔成書」,或多或少都總會對他有點微言,因為「話佢都係想為佢好姐」。家中長子略有成就,故然都想孻仔以哥哥為榜樣,好好學習。為了兩個兒子將來都能自立,總要想一想辦法幫幫孻仔。自己曾嘗試在投資物業中獲利,正增強(Positive Reinforcement)下會想再接再勵;既然長子有投資能力,當然希望他能多點照顧弟弟,一於全家一起入市吧。世事難料,他們又怎會預計到有金融風暴呢?爛船也有三分釘」,一場金融風暴後,父母亦可依靠退休積蓄及收租維生,自住物業仍不用賣出去。錢蝕了可以賺回來,現在父母心中唯一的心願就只想兩兒子能成才。 相反,從兒子的角度又是怎樣理解呢? 案主自小受父母「擺佈」人生,自六歲開始學琴,想放棄但遭父母拒絕,被迫學習自己沒有興趣的技能。到升中四時,由於成績差被父母送了到外國讀書,霋時間,跟一班死黨分開,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文化、語言、地方……所有都跟香港不同,還得要應付讀書的壓力,案主似乎未能適應,3年後回流返港。之後找了一份工作又結識了女朋友,可惜只是維持了一段短的時間。案主失業、失戀又失學,眼見哥哥比自己有成就,更覺自己一無是處。回想當年父為自己安排一切,若自己能選擇或會有另一故事。案主埋怨當年苦把學琴的時間投放於運動上,對自己更有幫助;又覺得自己版父母「蹧躓」,每天都要閱讀南華早報,否則不能做自己喜愛做的事情,感覺尤像坐監一樣。案主終日無所事事,唯在格鬥電子遊戲中找到寄託,卻又遭父母漫罵。案主深知自己一直達不到父母的要求,父母因此「鄙視」他。案主對父母充斥著不滿的情緒,覺得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下,不能活得有尊嚴和...

ParaNorman (2012)

這星期看畢兩套動畫電影,Brave (港譯: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)及ParaNorman (港譯:怪誕小學雞),不約而同地,兩套電影的主人公與家人關係都不太好,兩位主角均覺得家人從不聆聽自己的心聲,覺得身邊最親的卻不明白自己的感受。 前者故事情節簡單,一貫迪迪尼風格,有可愛的角色,有笑位亦有感動位,合家歡電影作品,電影想帶出的訊息亦容易明白。 後者,我個人認為適合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(或者是大朋友) 觀看,而其角色設計風格小朋友未必喜歡。但故事有進看性,亦有值得深思的地方,比Brave更值得觀看。 電影開首由Norman跟他的祖母一起看喪屍片,但當他向家人提及祖母跟他的對話,家人的反應十分大,因為祖母經已過身...... Norman因可看見離世的靈魂,身邊的人總視他為異類,在學校亦成為被欺凌的對象。 他的「陰陽眼」已令其心感煩擾,唯只希望家人能體諒他。 ParaNorman X 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香港於七十年代開始訂立融合教育政策,1997年推行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,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學生走進主流教室已超過15年,教育局主張到「及早識別」和「 及早輔導」,好讓這些學生能及早適應。其實將這班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其他學生放在同一環境下,真的苦了學校的老師。老師面對著課程壓力,還有一大堆的行政工作,只是想到班裡的學習差異已令他們相當頭痛。單靠老師或者學校一至兩名的社工/輔導員,去照顧全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不足夠,小朋友更需要的其實是家長的參與和支持。 Norman受著同學的欺負,受盡他人的白眼,甚至連家人都不理解自己,心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。其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就如Norman和Aggie一樣,很需要別人的理解和支持,特別是家人… "I think you're just a little kid with a really special gift who only ever wanted people to understand her. So we're not all that different at all." -  Norman 當我們能用心去了解每個人,會發現大家都有其獨特之處,都有其值得欣賞的地方。 **下文有少許劇透** ...

We Bought a Zoo (2011)

We Bought a Zoo: 探討父子相處之道 Matt Damon 及Scarlett Johansson 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,加上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,當然是我杯茶~! We Bought a Zoo 講述主角Benjamin Mee (Matt Damon) 及其家人 - 14歲的兒子Dylan (Colin Ford), 7歲的女兒 Rosie (Maggie Elizabeth Jones),面對喪失至親的遭遇。Benjamin自喪偶以來,一直都忘不了自己的妻子,當他走到街上的每一個角落,都令他想到她的身影,令他感到無比的傷痛。另一邊廂,由於Dylan有太多行為問題,而被趕出學校。種種原因令Benjamin決定搬離原本的社區, 在另一地方重新開始新生活。最終Benjamin因看見Rosie和孔雀玩得很高興,而決定買下了一個已沒有對外開放數年的動物園......這齪電影吸引之處,莫過是描述主角和兒子、及和員工關係的變化。 **下文有少許劇透,不喜請勿看** Dylan自母親離世後,便出現了很多行為問題,從他的畫中可得知他充滿著很多負面的情緒;而他跟爸爸每次溝通時候都總會變成罵戰。當Benjamin以為大家都會滿心歡喜的搬家到動物園,他卻想不到Dylan對此決定十分反感。Dylan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,因Benjamin對此決定的確沒有徵詢過他的意見,Dylan可能認為父親並不尊重他。有時父母一廂情願的為兒女才出不同的安排,出發點或者是「為佢好」,但往往忽略了兒女自身的需求和感受,假如我們能設身處地多一點,從兒女的角度出發,便可避免更多無謂的衝突。 然而如何能多一點了解兒女的感受呢?電影中帶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 - 坦誠相對。 Benjamin :  I thought you liked it here. And I'm sorry, I thought your friends would come out and visit you...I called them all myself and I invited them. I thought you and Lily were friends. I thought, I thought, I thought...I thought this ...

TED Talk: Stroke of insight - Jill Bolte Taylor

聽見「中風」,大家會想起甚麼?我第一個反應會是....「咁大獲?」 我所認知的中風是會令人癱瘓,甚至死亡;即使痊癒後仍然會有很多後遺症,如肌肉不協調、情緒波動、記憶力受損等等。( 更多中風後的影響請按此查閱 ) 平日著眼於「中風」莫過於了解這種病怎樣形成?如何預防?「中風」前又有何症狀?深怕有一天自己都有機會遇上這種可怕的情況!然而,看畢Dr. Jill Bolte Taylor的分享,我多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「中風」這回事。 Dr. Taylor 是一名專門研究腦的科學家,她以第一身的角度分享自己「中風」的經歷,從這次經歷她得到了啟發..... 當「中風」發生時,Dr. Taylor 的左腦出現血栓影響她的認知能力,幸而她意識上仍知道自己需要向別人求救(也許這跟她對腦有豐富的認識有關),若她的助手不能及時提供協助,我想今天我們未必能聽到她精彩的分享。 Dr. Taylor 於「中風」期間遊走左右腦之間,根據她本人的體驗,她提出了以下的意見  “I can step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right hemisphere, where we are.  I am the life-force power of the universe… at one with all that is.  Or I can choose to step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left hemisphere, where I become a single individual, a solid.  Separate from the flow, separate from you… Which do you choose?  And when?  I believe that the more time we spend choosing to run the deep inner-peace circuitry of our right hemispheres, the more peace we will project into the world.” - Jill Bolte Taylor ...

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(2011)

<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> 敍述一行7位的老年人,因著不同的原因由老遠的英國, 走到印度一間別樹一格的酒店。 7個角色有著不同的背景,不同的期望,有的被 華麗的廣告吸引,有的為了一個心願,有的為了做手術 **下文有少許劇透,不喜請勿看** 當人來到一個文化、生活環境都折然不同的地方,生理上及心理上都有著衝擊,尤其當目的地跟自己所期望有所不同時,內心的情緒是有多麼的複雜。 然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策略(Coping strategies),是積極面對新生活,或是逃避現實,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都是個人認為對自己最舒適的選擇。 電影中特別是Evelyn (Judi Dench) 這角色較為觸動我的神經,她喪失了丈夫,多年來一直依靠 丈夫的生活頓時改變了 。雖然電影中並沒有描述得十分仔細,但從言談中可估計Evelyn一直信任她的另一半,事無大小都由她丈夫決定,自丈夫離去後,她的兒子"繼承"父親作決定的角色,似乎大家都覺得無需要問過Evelyn的意見,跟莫過於會關心她的感受。某程度上她與一般的老友記一樣,需要一個可傾訴的對像。 Evelyn 在印度找到一份工作 - 於客戶服務中心擔當文化顧問。其中一幕講述她示範如何與客戶溝通,跟我們平日接聽到的電話推銷別無他樣,對方從來沒顧及客戶的心情,只管跟指引,死板地讀出可供給客戶的服務。有些如Evelyn的客戶,可能想跟你先聊聊天,如推銷員能先跟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 (有點像輔導似的),客戶便會更有耐性地聽你所提供的服務。 “The only real failure is the failure to try.  The measure of success is how we cope with disappointment.”-Evelyn. 第二位我較有深刻印象的角色為 Muriel (Maggie Smith),別人眼中她是一位很難相處的婆婆,不喜歡這、不喜歡那,諸多不滿,尖酸刻薄。但有否想過婆婆今天的性格是怎樣造成的?這樣排外的性格,可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。她不願與其他人溝通,卻被一名印度低下階層的女工人卻能打開她的心扉。原來 Muriel 曾經是一大戶人家的管家,家中裡裡外外,...